【信息时间: 2024-06-19 13:43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宣传部】 【打印】 【关闭】 |
苏州高新区加速释放标志性科创平台牵引作用 向联合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陈雨薇 陈悦勤 6月初,记者来到位于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的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金灿灿的铜牌铺满了入口处整面展示墙。“这些牌子单看是一家家企业、一个个平台,整体看就成了互嵌耦合的产业小生态。”研究院执行院长李侠介绍。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该研究院2018年落地后围绕高端光学镀膜等4个研究领域建立四大研发中心,并打造了“创新孵化基地”“中试服务基地”“产业制造基地”等上万平方米的产业化平台。墙上的15家企业,都是在这些平台的助力下走向市场。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家都突破了光子产业领域的一项“卡脖子”技术。它们处在光电芯片生产的各个环节,彼此之间既是“上下楼”,又是“上下游”。 在苏州高新区,标志性科创平台的牵引作用加速显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释放源源不断的动能。“我们锚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打造产业科创主阵地。”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毛伟表示,苏州高新区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引育好、利用好标志性科创平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核心要素。 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选择适合“本土体质”的发展模式。对于苏州高新区而言,聚焦标志性科创平台谋突破,就源自区域实情。苏州城西、太湖之滨,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曾是一片山水田园,过去20年间,苏州高新区成功招引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苏州中科地星创新技术研究所、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功能材料技术研究所等众多科创平台入驻,让这里成为苏州乃至省内高端创新资源最集聚的区域之一。 放大资源优势,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6月5日召开的苏州高新区党工委(扩大)会议暨虎丘区委全会进一步强调,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既要充分发挥好既有平台作用,也要继续引进一批标志性重大科创平台,筑稳筑牢科创平台支撑。 今年是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来到苏州高新区的第7年,包括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60家产业化公司是其部分落地成果。“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生产力,高科技唯有落地才有生产力!”从校园到产业园,研究院科创转化部负责人熊天煜对科创转化的认知在不断更新,很多“卡脖子”问题并非技术难以突破,而是因为技术方很难接触到市场端的匹配需求和应用场景。 一个技术团队带着项目来了,产业化团队怎么建?启动经费哪里来?商业模式怎么规划?扎根地方的标志性科创平台可以成为最佳“组局人”。识别污染源废水中像人一样的“指纹”、在最短时间内锁定污染实施主体,这款产自苏州国溯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质指纹污染溯源技术装备眼下在全国25个省区市推广应用,背后的“组局人”正是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此前,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吴静团队带着该研究项目入孵,除获得研发经费支持,还通过3项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与授权使用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国溯科技,以公司化实现产业化,国溯科技不久前再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除了引导科创平台孵化科创企业形成生产力,苏州高新区还积极推动同一领域各类科创平台优化调整、走向市场,力促政产学研用“协同作战”。 苏州高新区昆仑山路58号,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一个由中移云能、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家单位“牵手”组建的苏州市云数智产业生态创新联合体,正围绕算力网络、量子计算、信创等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向联合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超100个创新创业项目在这里成功孵化。 据统计,苏州高新区院所平台已牵头建成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引进孵化630多家企业。去年,苏州高新区院所企业主导和参与的项目中,有10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10个项目入选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数量居全省前列。 近日,苏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三年行动‘十大计划’(2024—2026年)实施方案”提出,发挥院所平台系列考核、激励、保障机制,促进技术成果与市场、产业、资本高效融合,力争到2026年全区院所平台引进孵化企业超800家,累计营收超250亿元。 已有平台加码,新平台不断加盟。墨新材料研究院日前在苏州高新区揭牌成立,研究院一方是扎根当地23年的太阳油墨(苏州)有限公司,一方是苏州大学,双方约定深化产学研合作,扩大自主研发规模,建设新材料技术创新基地;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人体器官芯片项目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组建的产业化公司艾玮得正把肿瘤芯片、心脏芯片等产品推向市场端……苏州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最集聚、创新生态最活跃、创新协同最高效产业科创主阵地的愿景,在一个个具体的政产学研用项目中正变得具象化。 刊载日期:2024年6月17日
|